上过我们的课的伙伴,应该会发现我们经常强调肋骨应处于“下沉”的位置,感受两侧腹壁微微发力,并总是通过呼气来引导。调整位置以后,通常会立刻收到的反馈——对上肢的发力感受增加,推拉的稳定性增加。
为什么要关注呼吸?
呼吸直接影响着动作控制与姿势稳定,对生理及心理状态有重要的调节作用。
受到环境刺激后,呼吸模式有可能会发生变化,可能伴随而来的是骨骼肌肉功能紊乱、慢性疲劳、背部及颈部慢性疼痛。
也有因其对自主神经系统的影响,出现慢性心理压力、焦虑、抑郁等情况。
作为一名教练,我经常观察学员运动模式,在了解了呼吸机制后,也观察到一些常见的呼吸模式,从而发现其中的一些联系。今天简单说说常见的呼吸模式对骨骼肌肉功能的影响。
在此之前,我们首先需要了解人的骨骼由两种系统构成。
中轴系统与四肢系统

呼吸肌处于中轴系统上,比如膈肌、腹横肌及骨盆底肌等,它们同时具有两种功能——呼吸和姿态维持,它们使中轴系统具备了屈、伸、旋转的功能。
如果中轴系统的功能因环境刺激受到限制,神经系统将寻找其他机制来补偿中轴系统的功能,此时四肢系统肌肉链将会参与进来完成日常活动需所需的屈、伸、旋转的功能。如果中轴系统的功能未能恢复,那么参与协助的四肢系统肌肉链,将会一直作为“主力”在工作,因而处于高肌张力的状态,因此其本身的功能将受到限制。
常见的限制,从客观表现上有:1. 关节活动度减少——如在被动状态下无法将手臂举过头顶,髋屈受限等。2. 用膝、踝、腕、关节的补偿性策略来完成其关节类型无法实现的功能,进而产生不适——如膝盖内扣,“网球肘”等等。
从主观感受上,处于高肌张力的肌肉容易感觉很“紧”,使用补偿性策略的关节容易感觉疼痛。如果后天活动必须要求关节达到特定位置,而盲目的拉伸这些感觉很“紧”的肌肉或关节,也有可能产生一些病理性问题,比如韧带松弛等现象。
呼吸模式与中轴系统功能
举个例子,比如因肺部疾病、心血管问题、高压环境、高压运动等等,对吸气的需求增加。长期处于这样的吸气驱动状态下,如果不充分呼气,肺部将会持续处于过度充气(Hyperinflation)状态,部分气体被“困”在肺中无法与外界进行交换。
由于过度充气,前侧肋骨整体上扬,此时胸椎将固化在伸展状态,并产生一系列肌肉反应——膈肌变短,并失去上拱曲度,无法有效参与吸气过程;腹部呼吸肌处于拉长抑制状态,通常长度增加且无力,无法有效协助呼气;肋间肌因产生扭力处于高肌张力状态无法扩张,失去侧屈及旋转功能……
我们把很多注意力放在了四肢系统上,倾向于用它们来主导并调节中轴系统。但如果想要减少四肢系统的补偿性策略,首先需要抑制它们的活动,这要求我们重新审视被忽略的中轴系统,学习如何用中轴系统来调节整合四肢系统。
该如何“重启”中轴系统?
学会完整的呼气(Exhalation),重置对合区(ZOA)

未完待续,敬请期待下篇。
参考资料:
Postural Respiration – Home Study
Rosalba Courtney: The Functions of breathing and its dysfunctions and their relationship to breathing therapy