上个月,在营养群里,有名同学发了一桌子美食的照片,说这他周末的欺骗餐。
欺骗餐。啊,多熟悉的三个字。我很清楚他的意思,他想表示自己在吃计划外的美食,让我想到自己以前在减脂时也经常把这个词挂在嘴边,但随着营养教学经验的增加,现在我会尽量避免使用这个概念,因为我认识到,文字的表述方式会对心理与行为造成潜移默化的影响。
欺骗一词,在暗示我们吃的这些食物是不好的,吃欺骗餐这个行为在本质上是错误的。但事实上,偶尔吃一些热量高一些的食物是完全正常的,你我都会这么做。蛋糕、冰淇淋不是不好的食物,饮食行为本身也没有对错可言。只是为了实现体型变化的目标,我们需要在高热量食物的份量上做一些把控而已。然而欺骗餐带来的愧疚感,可能会让有的人吃更多东西来缓解愧疚的负担而陷入恶性循环,形成暴饮暴食或者过分节食的饮食障碍。
此外,欺骗餐真的能实现它所声称的功能吗?它对于一些已经跟食物建立了良好的关系的人而言或许有用,但更多的情况下,欺骗餐的概念可能带来了更多的麻烦。有多少人是在吃了一周严格又痛苦的“健康餐”以后,到了周末就想把能看见的食物全都吃掉的?这样的反应其实再合理不过了,因为过了这个周末,又要再痛苦一周。正因为如此,本来应该节制并认真享用食物的时刻,变成了“看我最多能吃多少的”补偿性进食。把周中好不容易制造的热量缺口填上,看不见效果的案例也比比皆是。
换个角度看待它
想要改变这点,我们可以换一个角度去看待它,与其认为这是一顿欺骗餐,我们可以把它看作是一顿用于满足自己的高品质用餐机会。
通过简单地转换看法,我们马上能够把罪恶感从中剥离,并专注于如何最大程度地满足自己。如果你认为吃蛋糕可以让你感觉满足,那就去吃一块最好吃、最贵的,别去买咖啡厅冰柜里保存的。如果你想吃冰淇淋,不要去便利店随便买一根几块钱的,去吃一颗高品质的gelato吧。放慢速度,仔细品味食物的香气、味道、口感和它给你带来的满足感。
或许你还会发现,相比起食物的“份量”,很多时候,少量、品质高的食物就足以给我们带来极大的满足感——我们不必像自己以为的要吃那么多。
回归正常饮食
幸运的是,越来越多的人开始意识到饮食行为调整对我们心理的影响,并开始采用更温和、渐进、长期的方式调整自己的饮食。在这个过程中,我们需要练习如何平衡饱腹感、热量摄入总量与健康饮食行为的关系。
最后,我想分享Dr. Martin McDonald的三个Instagram推送:
“正常饮食,是允许自己可以在开心、悲伤或者难过的时候吃东西。”
- 允许自己通过吃东西来感觉更好,但如果吃东西让你产生了很多的负罪感或者让你感觉更糟糕,或许你需要重新审视这种饮食行为。
“正常饮食,意味着有些天吃得多一些,有些天吃得少一些。”
- 我们的食欲会发生变化,这很正常,我们不需要每天都吃1600卡整。
“正常饮食,意味着你不需要一次性吃完刚打开的一整包饼干,因为你知道自己过一会再吃也是可以的。”
- 无条件地允许自己吃东西(unconditional permission to eat),允许自己浪费食物,不需要因为我们某个时间不能进食或者不能吃某样食物,而强迫自己把食物吃完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