在家猫柚子刚刚满一岁时,我又养了一只狗狗,它叫绿豆。
绿豆到家以后,我们马上就开始了许多生活技能的训练,因为之前也训练过柚子,我很快就发现它们的训练有很大差别。
柚子对外界的刺激比较敏感,任何动静都可能打断训练进程,所以训练虽然有一些进展,但是速度很慢;相比而言,绿豆更大胆,对刺激的适应性更强,还能一直对食物保持高度的兴趣,同样的训练内容,可持续训练时间也比柚子要长,进展也更快。
猫的特点决定了,可能训练强度和时长一下就会超过它能适应的范围,因此对于猫,训练方式与对训练结果的期望就要与狗有所区别。
“阿猫阿狗”训练者
“像狗狗一样大胆”的人和“像猫猫一样敏感”的人,对体能训练的适应性也很不一样。如果上过一段时间团课,那你大概发现了,同样的训练内容,有些人进展得非常快,有些人却一直在原地踏步。
由于每个人生理特点与后天经验的差异,导致了我们在适应压力的方式上也产生了差异。
有些人在运动上拥有很高的天赋,随便练练也能快速进步;这并不意味着随便练练没什么进展的人就应该直接放弃训练,他们需要的其实是更细致、专业的教学指导。由于他们对训练的适应窗口相对较窄,需要教练更谨慎、系统地调整训练压力,以保证他们有充足的时间对训练产生适应性。
以学员为中心的训练
由于人的复杂性,每个人都是样本数为1的个例。
因此,将同一个训练模版套用在不同的人身上是难以满足个体差异的。即便执教经验比较丰富的教练能针对学员特点出部分个性化调整,但由于团体课程设置要求必须有一个训练模版,同时受制于教学时间的分配,这样的课程仍然有局限性,它并不适合每一个人。
如果说上面这种是以模版计划为中心的训练方式,它的训练形式是让学员“努力跟上”训练计划的步伐;那另一种不同的训练思路,则是通过制定更贴合学员特点的训练计划,通过计划的持续调整来适应学员的进展——这是以学员为中心的训练方式。
这要求教练更了解学员,他们的运动史、性格、喜好等等,并将这些考虑体现在训练计划当中。要实现以学员为中心的训练,刚开始的确需要一些思维的转换,执行起来也需要一些练习。
这一切都有一个大的前提,那就是承认每个人都不一样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