重新思考冥想

冥想对于你来说是什么?是高不可攀的境界?心如止水的平静?还是一场奇妙的旅程?在过去这两年,我对冥想的理解发生了很多的变化,从最初认为它是玄幻的伪科学,后来把它看作是获得平静的方法,到现在我的每一天都从冥想开始,因为我看待它视角不断演变。

远离APP

刚开始尝试冥想的时候,我用了一个叫HeadSpace的app,通过语音引导学习冥想技巧。但很快我就迷失在了这些五花八门的冥想技术当中,我本能地感觉这件事不应该这么复杂。另一方面我也感觉到了app的局限性——当语音引导我专注在某件事情上时,反而会让我分心。

最终我决定远离app,并开始更主动的探索——冥想到底是什么?它的最终目的是为了创造毫无波澜的平静吗?如果是这样,为什么无论怎么努力脑袋里还是不断有想法涌现?尽头到底在哪里?出于好奇,我想了解其他人的冥想经历,想知道他们怎么看待冥想。

有悖于人类本性?

直到一天,Bill在他的播客里提到他冥想的经历,启发了我——

作为人类,我们无法不对自己的想法做出反应。

我怎么把这点忘了。在学习成为一名教练的过程中,我知道了人类在进化过程中产生的一个重要的生存机制——我们会本能地对刺激作出反应,并且逐渐适应它,这就是所有训练最根本的机制。

刺激的来源可以是任何事情,有可能是真的在森林里遇到野兽,也可能是我们“担心在遇到森林里遇到野兽”的想法。人类可能拥有所有生物当中最焦虑的大脑,正是这些焦虑使我们能够躲避危险、延续生存,最终成为食物链的顶端的掠食者。

在冥想时试图不对想法作出反应,实际上有悖于人类本性。既然如此,冥想是不是一无是处,我是不是应该放弃它?但是看上去很多人都在冥想中有所收获,我想一定有更值得了解的理由。

其实可以很简单

又过了一段时间,我在Naval Ravikant的播客中找到了答案:

“就像是你的邮箱里堆满了没有来得及回复的邮件,一封又一封,还有10、20、30甚至40年前的。然后,当你坐下来冥想时,这些邮件就会向你涌来。”

“‘嘿,这个问题怎么办?那个问题该怎么办?你解决了这件事情吗?你怎么看待那件事情?你后悔做这件事吗?’然后冥想就会变得很可怕,人们不想做这件事情,告诉自己‘冥想对我没用,我没办法清除脑袋里的想法,我最好还是别做这件事了’。但事实上,冥想是一种自我疗愈。与其花钱让治疗师让他听你说话,你可以听你自己说话。你只需要坐在那,然后一封封地查看这些邮件。”

“你可以一件一件地处理它们,直到收件箱变成零。然后就会有这么一天——当你坐在那,意识到你唯一在想的事情是昨天刚刚发生的,因为其他所有的事情都已经处理完毕。这不是说所有的问题都解决了,但是至少你已经在聆听自己,这就是冥想的开始。”

“它实际上就是什么都不做的艺术。冥想的时候,你唯一要做的就是找个舒服的姿势坐下来,闭上眼睛,任凭事情发生。如果你在思考,就思考,如果你没有思考,就没有思考,不要费劲去做什么,也不要费劲去不做什么。”

Naval对冥想的定义非常简单,没有复杂的技巧,不需要努力去做什么。我总算感觉到了轻松和释然。

新视角

冥想像是在给想法做断舍离。闭上眼睛以后,打开思维的收件箱,等待想法的涌入。然后一封封地按我所想处理它们。有的邮件看过就可以、有的我想要回复、有的我想要删除。

我知道,所有情绪和思考都源于我们的生存本能,无论当下感觉到什么,都是作为人类的正常反应。

我不再用力追求平静,冥想单纯地成为了一个简单又强大的创造空白时间的工具。在这段时间里我可以不受打扰地体验我的想法,它们自然也会得到整理。睁开眼睛以后,有很多想法不再占用我的“思维内存”,让我可以轻装上阵。

建立冥想系统

把我建立冥想系统的方法分享给你们:

  • 找到一个固定的、不受干扰的时间段和环境。
  • 闭上眼睛坐着,从1分钟开始,如果感觉1分钟不够,就增加到2分钟……以此类推,直到找到一个符合你的时间安排,又感觉舒适的时长。
  • 不需要主动关注什么,单纯地坐着并体验,不用努力去想,也不用努力地不想。一些未解的事情会自然地浮现,并且得到处理。你不需要主动处理什么,也不需要调整什么,只需要单纯地坐着并体验这个过程。

文中提到的播客(访问需要VPN):

Bill Hartman on Meditation

Naval Ravikant on Meditation 

1 Comment

Leave a Comment

您的电子邮箱地址不会被公开。 必填项已用*标注