Zone 2(三)|高强度训练能替代Zone 2训练吗

一个月过去啦,大家在Zone 2训练上有什么收获吗?

发布了前面两篇关于Zone 2的文章后,我陆续收到公众号读者和会员的一些问题,我把其中一些跟训练强度相关的内容整理了一下,希望通过这篇文章对比高强度HIIT训练和低强度的Zone 2训练,让大家对能量系统训练有更深刻的理解和认识。

问:我是不是只练Zone 2就足够了呢,高强度训练如HIIT等还有必要吗?

我们需要结合训练目标来决定训练内容。

如果目标是维持或改善代谢能力,那么将Zone 2作为主要甚至全部的能量系统训练形式是完全没问题的,主要是因为Zone 2训练可以极大提升线粒体功能。

然而,如果目标是提高耐力运动竞技表现,那么只靠Zone 2训练是不够的,我们还需要一些接近或略超过乳酸阈值的高强度训练。

我们从生理角度简单解释一下为什么我们需要高强度训练——当葡萄糖在细胞质内进行无氧代谢时,乳酸盐会成为代谢中间产物,如果我们能及时让乳酸盐进入线粒体继续制造能量,就可以减少肌肉内游离的氢离子[H+]的积累,使肌肉收缩得以持续下去。

在上一篇文章没有提到的是,乳酸盐产生的组织和它重新被线粒体利用的组织是不同的。

乳酸盐的产生主要在发生在快肌纤维的细胞质内,这是因为在更高的训练强度下,我们需要更多的快肌参与收缩。不过快肌的线粒体含量很少,因此乳酸盐在快肌内清除的速度很慢。慢肌纤维细胞则有着大量的线粒体(我们通过Zone 2主要训练的也是慢肌)。所以,我们需要将快肌细胞质里产生的乳酸盐运送到慢肌线粒体当中,才能够完成乳酸盐继续参与代谢的功能。

这里涉及到两种转运蛋白,即运送乳酸的“车”,一种是MCT1,另一种是MCT4。

MCT1处在线粒体上,它的作用是将乳酸盐从慢肌的细胞质中运输到线粒体里, 这是乳酸盐运输的后半部分,Zone 2训练可以极大地提高线粒体的MCT 1的数量。

而MCT4则处于快肌纤维当中,参与的是乳酸盐运输前半部分——它将乳酸盐从快肌细胞中运出。因此,我们需要做一些让快肌纤维参与的能量系统训练,也就是我们常说的HIIT、乳酸阈值等高强度的训练。

只有Zone 2和高强度训练“双修”,才能够全面地提高竞赛整体的做功能力。事实上,许多顶尖的耐力运动员都采用了一种叫两极分化训练(Polarized Training),即只在低强度(Zone 2)和高强度(乳酸阈值或以上)区间训练,并在赛场上获得极其优秀的成绩。

问:我可以只做HIIT,CrossFit等高强度训练吗?

上一个问题的回答里应该提供了部分答案,你可能已经知道为什么只做高强度训练无法最优化发展代谢能力了。

有些人认为,高强度训练可以“倒逼”低强度有氧能力的发展,这个训练方式在入门训练者身上或许可行,这是因为他们从来没有发展过能量系统,练什么其实都可以进步。然而对于大部分有经验的训练者而言,高强度训练本身并不能有效促进低强度线粒体能力的发展,乳酸盐清除能力较弱,他们在耐力运动表现上也会更早地遇到瓶颈。

在综合体能训练中,我见过不少长期只进行高强度训练的训练者,他们的能量系统更偏向于无氧代谢,表现在WOD中,就是猛地冲刺一段时间,然后完全停下休息一段时间;而一些具有从马拉松等耐力运动背景的训练者,在WOD中通常可以表现出持续做工的能力,他们在动作间歇不需要太长时间的休息。

因此,如果你的目标是全面提高能量系统的能力,那么除了高强度训练以外,你可能需要更多的Zone 2训练,来提高乳酸清除能力。

问:Zone 2和高强度训练,分别要多久才能看到效果?

增加线粒体数量和密度的过程很漫长,通常需要以月甚至以年为单位来计算才能看到效果。以我为例,我在Zone 2训练上投入的时间是每次45分钟,每周平均训练4次。至今花了将近一个半月的时间,才将我的Zone 2 RPM从49提高到51。这总共是24次训练,18个小时,而且以后的增速应该会变得更慢。

而乳酸阈值训练带来的提高是相对比较容易的。如果你很久没做过无氧代谢训练后开始想要恢复,那么头两三次训练应该会让你感觉很不舒服,但是接下来的训练中,你会发现在相同的强度下的困难程度其实是明显降低了的,这个变化通常都只需要几次训练、几个星期。

或许这也是为什么高强度训练风靡全球的原因之一吧,因为它可以更快地给训练者带来可见的变化;Zone 2训练变化相对比较慢,需要更长的时间投入,许多人在获得改变之前就放弃了。

耐力运动员在非赛季时,会将70-80%的训练量投入在Zone 2训练上;随着赛季的接近,他们会降低Zone 2训练的比例,提高乳酸阈值类训练比例来使身体适应竞赛挑战;进入赛季以后,他们会将Zone 2训练作为维持代谢能力与恢复的手段,并将训练量降到可维持的最低程度。

Leave a Comment

您的电子邮箱地址不会被公开。 必填项已用*标注